• 2025年第27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临床研究
    • 超声引导下FNAC联合FNA-Tg测定诊断甲状腺 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2025, 27(4):290-295.

      摘要 (2) PDF 5.35 M (8)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原位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fine-needle aspiration-thyroglobulin,FNA-Tg)测定、细针穿刺抽吸活检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及两者联合应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70例可疑PTC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对可疑淋巴结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分别予以FNA-Tg、FNAC检测,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FNA-Tg的最佳截值。运用Kappa检验比较各方法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同时计算诊断效能指标。。结果 70例患者共71枚淋巴结,经术后病理证实为PTC转移性淋巴结40枚,非转移性淋巴结31枚。FNA-Tg和FNAC以及二者联合应用诊断PTC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为0.993和0.834以及0.971,FNA-Tg最佳截值为115ng/mL。FNA-Tg和FNAC诊断PTC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Kappa值分别为95%、100%、97%、100%、94%、0.943和70%、97%、83%、97%、71%、0.642,两者联合应用时为97.5%、97%、97%、97.5%、97%、0.943。结论 FNA-Tg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于PT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及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均优于FNAC,两者联合应用与FNA-Tg相比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

    • 二维超声联合弹性成像诊断足底筋膜炎的临床价值

      2025, 27(4):296-300.

      摘要 (2) PDF 9.31 M (4)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应变式弹性成像(SE)、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足底筋膜炎(PF)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经临床确诊的140例PF患者(病例组)和200例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进行诊断性研究,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超声、SE及SWE检查,获取足底筋膜厚度、应变比及剪切波速度等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参数单独及联合应用对PF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足底筋膜厚度、应变比、剪切波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足底筋膜厚度、应变比、剪切波速度单独诊断PF的AUC分别为0.975、0.889、0.981,对应的截断值分别为3.95 mm、0.75、3.75 m/s,灵敏度分别为87.1%、89.3%、99.3%,特异度分别为94.5%、77.0%、88.5%;三者联合诊断PF的AUC为0.993,高于各参数单独应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足底筋膜厚度和剪切波速度对PF的诊断效能较高,常规超声、SE、SWE的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PF的诊断效能。

    • 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精准性研究

      2025, 27(4):301-306.

      摘要 (2) PDF 4.12 M (6) 收藏

      摘要:目的 超声测量前臂桡动脉、桡神经浅支的解剖学参数,总结影响桡动脉穿刺置管的相关解剖因素,寻找桡动脉穿刺置管时既安全又精准的最佳穿刺范围。 方法 纳入手术患者共100例。应用超声分别测量桡骨茎突点、距离桡骨茎突2.5cm、5cm、7.5cm、10cm、肘窝中心下2.5cm以及距桡骨茎突10cm与肘窝中心下2.5cm二者之间中点的桡动脉横径(TDA)、桡动脉(中心)距离皮肤垂直距离(VDA)、桡神经浅支相对桡动脉水平位置距离(D),比较患者左右两侧及不同性别、年龄的桡动脉、桡神经的解剖参数和空间关系的差异。将患者随机分为远端组(A组,33例)、中远端组(B组,33例)和近端组(C组,33例),分别记录3组患者首次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次数及穿刺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 (1)比较患者左右两侧相同分组范围内桡动脉横径、桡神经浅支相对桡动脉水平位置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右侧中远端桡动脉(中心)距离皮肤垂直距离小于左侧(P<0.05);患者远端桡动脉横径显著大于中远端和近端桡动脉横径(P<0.001)。男性左右两侧桡动脉横径、桡动脉(中心)距离皮肤垂直距离、桡神经浅支相对桡动脉水平位置距离明显大于女性(P<0.05)。年龄≥60岁患者左右两侧近端桡动脉横径明显大于年龄≤59岁的患者(P <0.05)。(2)A组、B组、C组患者首次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7.0%、76.5%、75.8%,A组患者首次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穿刺次数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穿刺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患者穿刺置管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分别为3.1%、11.7%、15.1%,A组患者穿刺置管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桡动脉远端管径较粗,且此处桡动脉(中心)距离皮肤垂直距离也最浅,因此在桡骨茎突向近端0-5cm范围内行超声引导下平面内桡动脉穿刺置管首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次数少,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 膈肌超声参数联合浅快呼吸指数预测神经重症机械 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临床价值

      2025, 27(4):307-313.

      摘要 (2) PDF 2.70 M (5)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膈肌超声参数联合浅快呼吸指数(RSBI)预测神经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机械通气超过48 h且符合撤机标准拟行撤机的神经重症患者145例,根据撤机后48 h患者呼吸状况分为撤机成功组89例和撤机失败组56例,比较两组自主呼吸试验前呼吸力学参数、RSBI,以及膈肌超声参数[膈肌移动度(DE)和膈肌增厚率(DTF)]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神经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单独及联合应用预测神经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诊断效能。结果 撤机失败组RSBI高于撤机成功组,DE、DTF均低于撤机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SBI、DE、DTF均为预测神经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RSBI、DE、DTF 预测神经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91、0.777、0.805,灵敏度分别为 89.29%、80.36%、76.79%,特异度分别为 65.17%、65.17%、88.76%;RSBI联合 DE、RSBI联合 DTF、DE联合 DTF及三者联合应用预测神经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 AUC分别为 0.873、0.878、0.868、0.917,以三者联合应用的 AUC最高,与其余方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膈肌超声参数联合 RSBI在预测神经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超声心动图联合肺部超声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

      2025, 27(4):314-320.

      摘要 (2) PDF 5.71 M (6)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肺超声评分联合右心功能参数对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9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根据2022年ESC/ERS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高度组,进行超声心动图和肺超声检查。比较轻度组、中度组和高度组间右心功能及肺超声评分(LUS)。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参数诊断右室收缩功能障碍效能。结果 三组相比较TAPSE、FAC、S’、RVFWLS、RVEF、LVEF依次减小, RVEDV、RVESV增大,LUS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LUS联合RVFWLS价值最高(AUC=0.910),其次是LUS联合TAPSE(AUC=0.843)、LUS联合FAC(AUC=0.817)和LUS联合S’(AUC=0.850)。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发生不同程度减低,TAPSE、FAC、S’、 LUS、2D-STI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右心功能均有临床价值。LUS联合右心功能参数能进一步提高后者对右室收缩功能障碍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IOTA简单法则与O-RADS诊断附件肿块良恶性的对比研究

      2025, 27(4):321-326.

      摘要 (2) PDF 5.74 M (5)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低年资超声医师应用国际卵巢肿瘤分析组织(IOTA)简单法则与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O-RADS)鉴别附件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16例附件肿块患者的超声图像资料,由两名低年资超声医师分别采用三种方法进行评估:首先进行常规超声主观评估,随后应用IOTA简单法则和O-RADS对肿块进行评估,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分析三种方法在鉴别附件良恶性肿块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144枚肿块,经病理证实良性123枚,恶性21枚。主观评估、IOTA简单法则、O-RADS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5.69%、89.58%、86.81%,灵敏度分别为76.19%、95.24%、90.48%,特异度分别为75.61%、88.62%、86.18%,AUC分别为0.76、0.92、0.88。统计分析显示,三种方法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低年资超声医师应用IOTA简单法则与O-RADS鉴别附件良恶性肿块的诊断效能均高于主观评估;其中IOTA简单法则在诊断附件恶性肿瘤方面的灵敏度较O-RADS更高,且更易于低年资超声医师掌握和应用。

    • TIRADS联合BRAFV600E 基因检测诊断意义不明确的 非典型病变或滤泡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2025, 27(4):327-331.

      摘要 (1) PDF 1.86 M (5)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在诊断甲状腺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病变或滤泡性病变(AUS/FLU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行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并经细胞病理学诊断为AUS/FLUS,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221例,共223个结节),所有结节均行超声检查并进行C-TIRADS、ACR-TIRADS分类,同时行BRAFV600E基因检测。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方法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AUS/FLUS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纳入的223个结节中,恶性结节165个,良性结节58个。ROC曲线分析显示,BRAFV600E基因检测、C-TIRADS、ACR-TIRADS单独应用诊断AUS/FLUS良恶性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0.852、73.94%、96.55%、79.82%;0.880、67.27%、98.28%、75.34%;0.843、85.45%、79.31%、83.86%;C-TIRADS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0.950、90.91%、96.55%、88.3%;ACR-TIRADS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0.937、95.76%、79.31%、82.96%。BRAFV600E检测联合C-TIRADS较单一BRAFV600E或单一C-TIRADS在不明显降低特异性的基础上,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显著提高(P均<0.05);BRAFV600E检测联合ACR-TIRADS诊断AUS/FLUS的敏感性较单一BRAFV600E检测或单一ACR-TIRADS明显提高(P均<0.001)。结论 TIRADS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对AUS/FLUS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基于超声影像组学的联合模型预测冷冻胚胎移植后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

      2025, 27(4):332-339.

      摘要 (2) PDF 6.59 M (6)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基于内膜转化日超声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对冷冻胚胎移植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于我院拟行冷冻胚胎移植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子宫内膜转化日均进行阴道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内膜分型,厚度,内膜容积,内膜下区域血流指数(FI)、血管化指数(V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子宫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将所有患者按妊娠与否分为妊娠(+)组和妊娠(-)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超声参数,并对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提取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并预测其诊断效能。结果:妊娠(+)组和妊娠(-)组患者的年龄、不孕类型、基础FSH、胚胎类型等临床及超声参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上述对临床及超声参数的比较发现,冷冻胚胎移植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为年龄、不孕类型、基础FSH、胚胎类型等临床参数。将以上影响因素均按年龄(<35、≥35)、不孕类型(原发不孕、继发不孕)、基础FSH(<10、≥10)、胚胎类型(卵裂胚、囊胚)分类,妊娠率高的影响因素为年龄<35岁、原发不孕、基础FSH≥10mIU/ml、胚胎为囊胚。基于以上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对影像组学特征中可重复性强的进行进一步优化精简,最终获取9个影像组学最佳特征。验证集中妊娠(+)患者的Rad-score得分明显高于妊娠(-)患者(0.36 vs.-0.15,P=0.007),训练集中妊娠(+)患者的Rad-score得分明显高于妊娠(-)患者(0.32 vs.0.04,P<0.001)。Rad-score评估妊娠与否的截断值为0.18。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验证集中,Rad-score妊娠预测的AUC为0.76,95%CI为0.56~0.93,特异度为0.76,灵敏度为0.66,阴性预测值为0.66,阳性预测值0.82.在训练集中,Rad-score妊娠预测的AUC为0.73,95% CI为0.62~0.82,特异度为0.61,灵敏度为0.76,阴性预测值为0.66,阳性预测值为0.72.综合上述的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临床因素为不孕类型、年龄、胚胎类型和基础FSH,将其与影像组学标签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独立预测因素为年龄、胚胎类型和影像组学标签,并构建该临床-超声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验证集和训练集的临床特征、影像组学标签和列线图联合预测模型的ROC曲线显示列线图联合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在验证集中,临床特征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60,而列线图联合预测模型为0.81;在训练集中,临床特征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66,而列线图联合预测模型为0.82.在验证集和训练集中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妊娠观测值及预测值在校正曲线上显示均存在较好的一致性,采用决策曲线分析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效能,结果显示在0.13-0.72这个妊娠预测概率范围内,对冷冻胚胎移植周期妊娠率采用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预测比单纯临床特征模型净获益更好。结论:基于超声影像组学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可在胚胎移植前对内膜转化日的子宫内膜进行超声图像影像组学分析,进行妊娠率预测,从而制定个性化胚胎移植方案,从而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妊娠结局。

    • 阴囊内脂肪肉瘤的超声图像特征分析

      2025, 27(4):340-342.

      摘要 (2) PDF 7.08 M (6)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阴囊内脂肪肉瘤的超声特征,以期提高该疾病的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我院病理科确诊为阴囊内脂肪肉瘤的5例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结果 在5例阴囊内脂肪肉瘤患者中,超声回声方面各异。2例高分化脂肪肉瘤超声表现均为高回声特征;1例混合型脂肪肉瘤(包含高分化和粘液样成分)超声表现为高、低回声相间;另2例去分化脂肪肉瘤超声表现为低回声,其中1例伴有低回声及无回声相间的混合回声模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阴囊内脂肪肉瘤普遍呈现出无血流或点状血流信号。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阴囊内脂肪肉瘤的超声特征分析,为临床超声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提升对该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早期识别能力。

    • >综述
    • 超声介导的生物膜仿生纳米递送系统在疾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2025, 27(4):343-347.

      摘要 (2) PDF 642.99 K (6) 收藏

      摘要:无创、高效地治疗疾病已成为纳米医学研究的热点,细胞膜包衣技术已被证实能显著提升纳米递送系统的整体性能。传统纳米递送系统经细胞膜修饰后不仅能有效规避免疫系统的清除,还能延长在血液循环中的停留时间,并精准抵达病变区域。将超声、细胞膜包衣技术与纳米递送系统相结合,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弥补传统声控递送系统的不足。本文对超声介导的生物膜仿生纳米递送系统在医学诊断和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纳米医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 >病例报道
    • 脑颈动脉一体化超声评估左侧颈总动脉闭塞并头臂干重度狭窄1例

      2025, 27(4):347-349.

      摘要 (2) PDF 11.79 M (5) 收藏

      摘要:

    • Takotsubo综合征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及心肌声学造影表现1例

      2025, 27(4):350-352.

      摘要 (2) PDF 11.06 M (5)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一例超声心动图全程随访的71岁女性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其临床结果良好,联合运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以及心肌声学造影超声心动图,获得左心室18节段心肌纵向及圆周应变值、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参数,定量评估了该疾病心肌力学受损及心肌微循环障碍情况,通过随访该病例室壁运动及心肌灌注恢复情况,发现该例患者左室心肌力学受损与心肌微循环灌注减低之间具有良好的负相关,这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再次强调联合运用这两种超声新技术随访该疾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对指导临床实践中明确诊断、早期治疗、评估疗效及改善预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

    • >实验研究
    • 改良Simpson法与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评估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对比研究

      2025, 27(4):283-289.

      摘要 (3) PDF 8.97 M (11)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降维机器学习算法评估并比较改良Simpson法与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评估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靠性。方法 将36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15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铁死亡抑制剂组(Fer-1+I/R组)11只、假手术组(假手术组)10只。术后24 h应用改良Simpson法测量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及每搏输出量,2D-STE测量左心室乳头肌水平的整体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CSsys)及其中3个节段(前壁、前间隔及后间隔)局部环向应变(RCS),采用TTC染色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占比,比较各组大鼠上述参数的差异。采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算法绘制交叉验证曲线、轨迹图、瀑布图筛选评估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优秀参数。结果 实验过程中I/R组大鼠死亡5只,Fer-1+I/R组死亡1只,假手术组未出现死亡,各组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大鼠均为10只。各组LVEF、GCSsys和前壁、前间隔及后间隔RC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R组、Fer-1+I/R组、假手术组平均心肌梗死面积占比分别为(40.57±7.93)%、(22.55±2.50)%、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降维机器学习算法Lasso回归结果表明,在评估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2D-STE参数的表现优于改良Simpson参数,且前壁RCS表现最佳。结论 2D-STE较改良Simpson法更能有效地评估Fer-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前壁RCS是较为敏感的监测参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